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37.水星灵因具有丰富的知识而颇感自豪。这使得他们以为,他们知道得太多了,以至于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了。但我们地球灵告诉他们说,他们知道得并不多,而是很少;相对来说,他们所不知道的是无限的。他们说,他们所知道的相对于他们所不知道的,就像大洋里的水相对于微小源泉里的水。他们说,通向智慧的第一步就是知道、承认并发觉一个人所知道的与他所不知道的相比如此之少,以至于几乎什么也不是。为向他们证明这是事实,一位天使灵蒙允许与他们交谈,告诉水星灵他们所知道和所不知道的一般术语,声称还有无限事物是他们所不知道的,并且他们甚至永远不可能知道这些一般事物。他以天使的观念说话,比他们说起话来容易得多;令他们惊愕不已的是,他能发现他们所知道的和所不知道的。后来,我看到另一位天使与他们交谈;他出现在右上方某个高度,来自我们地球。他列举了一长串他们所不知道的事,然后又通过状态的改变与他们交谈,他们声称他们不明白这种状态的改变。于是,他告诉他们,状态的每一个改变都包含无限事物,一个改变的每一个最小细节也是如此。听到这些事,他们之前因自己的知识而如此骄傲,于是开始谦卑下来。他们的谦卑表现为他们的书卷下沉;因为那时,他们的群体表现为书卷的形式,就在前面朝左一段距离处,在肚脐之下那个区域的层面。这书卷看似中间被挖空,两边被抬高。我还发现它里面有某种来回运动,他们被告知这一切的含义,也就是说,表示他们在谦卑状态下所思考的东西,而出现在两边高起之处的人则还没有谦卑下来。我看见这书卷被分开,那些没有谦卑下来的人被押回他们自己的星球,而剩下的留在原处。
1702.“希伯来人亚伯兰”是指内层人,内在人或神性人与这内层人结合,这从“希伯来人亚伯兰”的含义,或在此被称为“希伯来”的亚伯兰的姓氏清楚可知。在上下文中,凡论及亚伯兰的地方,他都没有被称为“希伯来人”,仅在本节被如此称呼;因此,“希伯来人亚伯兰”代表并表示主里面某种独特事物。至于代表并表示什么,这从内义清楚看出来,即:内层人与内在人或神性人结合,这一点也可从内义上的思路清楚看出来。当表示与服务有关的某种事物,无论它是什么,是好的还是坏的时,“希伯来”这个名就出现在圣言中,这从下文(1703节)清楚看出来。内层人是这样,它服务于内在人或神性人;因此,内层人在此被称为“希伯来人亚伯兰”。
几乎没有人知道何为内层人,所以必须简要描述一下。内层人介于内在人与外在人之间,内在人通过内层人与外在人沟通交流。没有它们之间的内层人这个媒介,沟通交流是根本不可能的。天堂的维度与尘世的维度不同且分离,尤其与肉体的维度不同且分离。除非两者之间有一个媒介,通过该媒介建立起联系,否则天堂的维度永远不会作用于尘世的维度,更不会作用于肉体的维度。这内层人被称为理性人;这理性人因介于两者之间,故既与良善本身和真理本身所在的内在人沟通,也与邪恶和虚假所在的外在人沟通。凭借与内在人的这种沟通,人能思想属天和属灵事物,或向上看,这是动物无法做到的;而凭借与外在人的这种沟通,人能思想世俗和肉体事物,或向下看,在这一点上和动物差不多,动物同样拥有世俗事物的观念。简言之,内层人或中间人就是理性人本身;当理性人向上看时,它是属灵或属天的;但当理性人向下看时,它只是动物。
众所周知,一个人能知道:他说的是一套,想的是另一套,做的是一套,意愿的是另一套;有假装和欺骗;也有推理或理性;这是某种内层事物,因为它能提出异议;以及对一个将要重生的人来说,有某种内层事物与外层事物争战。思维和意愿不同于外层事物,并与外层事物争战的这某种内层事物就是内层人。对属灵人来说,这内层人里面有良心;对属天人来说,这内层人里面有感知。对主来说,与神性内在人结合的这内层人就是那在此被称为“希伯来人亚伯兰”的。
8094.“虽然那里近”表虽然它首先出现。这从“近”的含义清楚可知,当论及分离之信时,“近”是指它首先出现。有必要简单解释一下当如何理解关于分离之信或唯信首先出现这个观点。生活的邪恶伴随着它自己的虚假,这虚假就隐藏在陷入生活邪恶的人里面,有时他意识不到虚假在他里面;不过,一旦他思想教会的真理,尤其当他思想得救时,这虚假就会出现,并清楚显明自己;他若不能否认真理本身,就是真理的一般方面,就会以适合自己邪恶的方式来解释它,从而歪曲它。因此,当他思想信和仁,也就是教会和得救的两个必不可缺的要素时,信立刻出现,但仁不会,因为仁反对生活的邪恶。结果,他也将仁抛到一边,只选择信。由此明显可知,信之真理是“近”的,但信之良善不近;也就是说,首先出现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许多虚假和错误的观点都是从这个错误和虚假的起点或原则接踵而来的,如:善行丝毫无助于得救;人的生活死后不会跟随他;那时人唯独凭恩典通过信得救,无论他在世上过着怎样的生活;最坏的罪犯也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凭信得救;邪恶能在一瞬间被抹除。这些和其它类似观念就是进入人的思维,并通过这虚假的起点或原则所确立的观念;它们以一个连续的链条从它延伸。但是,如果仁和生活是起点或第一个原则,那么看待这些观念的方式就会完全不同。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